翁玉耀:紧扣人才驱动战略 打造“智力引擎”

发布时间:2017-07-28 11:18:00.0 放大 缩小

省经信委党组书记 翁玉耀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集聚、培养一批高尖端产业人才队伍,是我省制造业在新一轮竞争中获得主动权和占领制高点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省经信委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企业服务,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抓好五个“围绕”,为我省经济的转型升级打造强劲有力的“智力引擎”。

围绕行业抓人才。围绕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化、汽车、纺织服装等主导和重点行业创新提升重大需求,梳理出紧缺或长期依赖引进的核心关键技术、工艺和产品,对重点行业年度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指导目录进行完善。着力引进培育一批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高成长性新兴产业项目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培育一批创新领先企业和产业集群,引导创新资源向新兴产业倾斜。同时,将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相关领域的急需人才(团队)纳入“海纳百川”高端人才集聚计划,重点引进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地专业人才。加强产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和产教融合,开展“订单式”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

围绕企业抓人才。围绕全省重点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依托人社系统开展“一对一”服务企业活动,针对企业人才需求,重点引进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对口人才和紧缺人才。持续实施企业管理提升专项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遴选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优先组织推荐我省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参加国内外的企业高级经营管理培训。创新企业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我省高校、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等载体,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发挥各类优秀企业管理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突出贡献企业家、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等开展企业管理经验分享推广活动,共在全省范围内召开10场推广会,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为企业创业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围绕项目抓人才。围绕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不断加大推介力度,持续吸引高层次人才来闽创业兴业,着力引进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掌握核心技术、能突破关键技术的高层次人才。通过引进落地京东方、联芯国际、泉州晋华、莆田砷化镓等一大批产业龙头项目,推动上下游配套向高端化迈进,吸引和集聚了一批国内乃至世界级的技术骨干、高端人才、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扎根福建。建立健全产业项目常态化对接机制,建立“全系统、全覆盖、全过程”抓项目机制,扎实推进大中小项目配套、实现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的“同频共振”,不断强化后劲支撑。

围绕载体抓人才。围绕“以平台引人才、以人才强平台”的模式,不断加强各类人才创业载体的建设力度。深化产学研对接合作,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和技术开发基地。今年初以来,实现技术项目对接420项,全省规模以上企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省级423家,省级行业技术开发基地45个。立足现有产学研平台,大力培育本土人才,通过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进一步集聚、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通过“数控一代”示范工程项目已经集聚了一大批学历高、年龄轻、技术强、具有海归背景的学科带头人,为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围绕服务抓人才。发挥信息和平台优势,不断优化人才服务。加强人才信息库建设。围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建立行业专家咨询组,完善经信产业智库和专家库建设,借力借智,助力我省产业发展。开展省级示范平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培育认定工作,累计开展服务活动9.9万场次,服务企业18.8万家次,其中人才与培训服务8.1万家次、信息服务8.1万家次。完成1个省级枢纽平台、9个市级综合窗口平台、32个产业集群和专业窗口平台组成的平台网络项目建设,汇聚了一批优质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培训、创业、管理咨询等服务17007场次,服务支撑作用成效初显。

 

经典案例

筑巢引凤,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以下简称“泉州装备所”)是在中国科学院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三轮合作框架内,由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和泉州市人民政府于2013年7月4日签约共建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泉州装备所职责是重点围绕“智能装备”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和工程产业化研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驱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核心要素。自筹建以来,泉州装备所坚持高标准、高层次的引才原则,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大学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一流工科学校引进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形成较为浓厚的人才氛围。泉州装备所现有科研人员100多人,全部为硕士以上学历(其中博士20人),已经初步建立起一支层次较高、结构合理、富有朝气的科研团队,是福建省内智能装备领域唯一整建制、成体系的科研国家队。

在众多引进人才中,汪凤翔博士是典型代表之一。

汪凤翔博士,现任泉州装备所副所长、课题组长、研究员,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汪博士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师从国际顶尖的电机专家,他综合考虑后最终选择到泉州装备所从事科研工作。回国后,汪凤翔克服种种困难,连接产业、组建团队、建设平台,组建了“现代电机控制与电力电子实验室”,打造了一支富有战斗力的科研团队,其伺服电机模型预测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水平处于国际前列。汪博士带领研究团队积极对接国际电机领域技术前沿,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实施了一大批科研攻关项目,推出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凭借出色的工作业绩,汪博士入选第二批福建省特殊支持人才“双百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福建省引进高层次人才,并受聘为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客座教授和福州大学兼职教授。

泉州市委市政府对泉州装备所倾注了厚爱,专门出台《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若干意见》;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出台特殊的人才政策,在泉州装备所设立“人才特区”,为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团队建设保驾护航。叠加的人才政策,创新的引才举措,灵活的运行机制,以及有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成为泉州装备所建设高层次人才高地的独门“法宝”。

按照“边基建、边招人、边科研、边转化”的工作原则,泉州装备所有序推进各项工作。泉州装备所将拓宽渠道、用活机制,持续加强人才引进和团队建设,2017力争科研团队12个以上,人员规模150人以上。泉州装备所将发挥中科院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和科技成果的综合优势,以更灵活的人才使用模式,打造国内一流的装备制造高端创新平台,及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开发、交流与协作的中心,成为科技人才聚集和科技创新的“高地”。

人才专用编制

解读:长期以来,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对用人数量采取编制管理,体制内的身份不仅终身稳定,而且捆绑着行政级别、医疗保障、工资福利、退休养老等各种福利待遇。虽然从财政预算和人员数量上起到约束作用,但编制管理对基层单位的用人需求不够灵活,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往往受制于编制约束,使得部分需要扩大人才队伍或者更新人才结构的单位事业发展受到影响。《实施意见》提出实行一定数量高层次人才专用编制,专编专用、人退编收。这种灵活措施能够很大程度上有效解决高校和公立医院编制严重不足、高层次人才难以引进的问题,不但能够解决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还能促进高层次人才引进,提高人才队伍质量。

 

(来源:东南网 http://fjnews.fjsen.com/wap/2017-02/22/content_19137576_all.htm?appinstall=0